您的位置 首页 财经

李书福刀口向内

  作为昔日“汽车狂人”,李书福面临的是行业发展到新阶段的新课题。  文|《中国企业家》记者 任娅斐

  作为昔日“汽车狂人”,李书福面临的是行业发展到新阶段的新课题。

  |《中国企业家》记者 任娅斐

  吉利新一轮的战略整合风暴还在继续。

  5月7日,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吉利汽车”,股票代码:0175.HK)宣布,计划收购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已发行全部股份。吉利汽车目前持有极氪约65.7%股份,若交易完成,极氪将与吉利汽车实现完全合并。这意味着,此前登陆纽交所的极氪,即将私有化退市,成为吉利汽车的全资子公司。

  这是去年9月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发布《台州宣言》,称要聚焦汽车主业后的又一重大战略调整。“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,我们将审时度势,根据《台州宣言》精神,持续推动汽车业务整合,回归一个吉利。”李书福表示。

  2024年9月,吉利控股发布《台州宣言》,标志着吉利控股从战略扩张转向战略聚焦和战略整合。吉利控股称,将关停并转部分业务,坚持稳健经营,不盲目扩张。

  在此战略规划下,吉利控股业务陆续完成整合。在整车品牌方面,领克汽车并入极氪,其他品牌则陆续并入吉利汽车,形成了极氪和吉利两大品牌阵营。在业务层面,吉利控股对智能辅助驾驶、智能座舱和电池等领域研发、人员以及业务实体进行了整合。

  与此同时,吉利控股集团已于近期宣布设立轮值总裁制度。吉利控股集团官网显示,自今年3月起,原副总裁兼COO戴庆担任吉利控股集团轮值总裁。戴庆2000年加入吉利,曾担任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兼CFO。目前,吉利暂未公布其他轮值总裁人选。

  随着极氪私有化,吉利也由大扩张时代进入深度整合期。

  极氪战略回退

  极氪曾用37个月刷新了中国新能源汽车最快上市纪录,其在美股上市后的表现也足够亮眼。公开数据显示,极氪开盘价为每股26美元,开始交易后股价一路上涨,盘中一度上涨40%,市值一度达到71.6亿美元。截至上市首日美股收盘,极氪股价较发行价大涨34.57%。

  作为吉利高端化转型的重要棋子,极氪曾被寄予厚望。2021年,李书福创办极氪,担任董事长职务。安聪慧以联合创始人、极氪董事兼CEO的身份,带领新品牌开启创业之路。

  同年4月,极氪品牌旗下首款车型极氪001正式发布。2022年,极氪品牌共交付7.19万辆极氪001,超额完成7万台年交付目标,成为少数完成销量目标的新造车公司之一。2023年,极氪品牌累计交付量达11.89万辆,同比增长65%,位居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。

  之后极氪陆续发布极氪X、极氪7X、极氪007、极氪009、极氪MIX、极氪009光辉版等车型,但都没有重现极氪001刚上市时的火爆局面。

  去年7月,极氪月交付量一度下滑至1.57万辆,上市半年的极氪007并没有扛起增长的任务;8月,极氪发布极氪001和007两款车型的2025款,座舱和智驾方面大幅升级,但却造成了一年内三代车型同台的局面。这让老车主尤其不满,网络流传的图片显示,部分车主前往门店维权。

  2024年极氪定下23万辆的销量目标,超过前两年总和,但实际完成22.2万辆,没有完成年度目标。2025年,极氪预计销售32万辆,但前4个月销量仅为5.5万辆,月均销量徘徊在1万辆左右

李书福刀口向内

  摄影:吴莹

  上市后,极氪股价也持续震荡,市值一度缩水至52亿美元。

  业绩方面,2021年至2023年,极氪汽车总营收分别为65.28亿元、319亿元和516.73亿元,表现出良好的增长趋势;但净亏损分别为45.14亿元、76.55亿元和82.64亿元,亏损额持续扩大。

  按照极氪的计划,力争在2024年实现扭亏为盈。但2024年财报显示,公司全年总营收759.1亿元,同比增长47%;净亏损为57.9亿元,同比收窄30%。

  去年11月,极氪与领克启动合并,成立极氪科技集团。同时,吉利汽车集团也进行大规模业务调整,将几何、雷达、LEVC等独立品牌重新整合回集团体系,意在统一管理、集中资源,打造协同效应。

  吉利控股集团总裁、极氪科技集团CEO安聪慧预计,通过最大化协同,研发投入将降低10%~20%,BOM成本将降低5%~8%,产能利用率将提升3%~5%,营销服务管理费用将降低10%~20%。

  但海豚投研指出,吉利官方口径虽然是为进一步落实《台州宣言》,推动内部资源深度整合和高效协同,提高企业竞争力,但本质原因还是原本赛马机制跑不通,整合后仍然还是存在内耗问题。而此次极氪私有化后,吉利或许能更专注于整合几大新能源汽车品牌,逐步解决内耗问题,更方便操刀改革。

  李书福的新课题

  刚进入汽车行业时,李书福就以“敢言”著称。2001年,作为一名“造车新兵”,他在一个行业论坛上预言,通用汽车和福特汽车一定会倒闭,吉利收购沃尔沃汽车期间,他形容“就像是一个农村小伙子追求世界级明星”。

  在吉利发展的每个关键时刻,李书福都在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争取机会。

  2007年,中国汽车行业爆发价格战。当时上海通用、上海大众和一汽-大众争相降价,其他企业也被迫加入,导致包括吉利在内的很多车企生存空间被挤压,低质低价路线受到挑战。

  同年5月,李书福发布《宁波宣言》,停产豪情、美日和优利欧三款赖以起家的产品,谋求技术和品牌向上战略转型。对于此举,李书福后来在《台州宣言》发布当日解释称,那时候大家都在打价格战,产品价格越打越便宜,质量和服务体验也越来越差,“我当时觉得这条路不能走了,走下去企业就完蛋了”。

  机遇很快到来。2010年,吉利成功收购沃尔沃,成交价为18亿美元,这笔交易堪称“蛇吞象”。收购沃尔沃似乎为李书福打开了思路,他试图通过“买买买”加速全球化进程。2017年10月,吉利控股集团收购马来西亚宝腾汽车49.9%股份,同时收购英国跑车品牌路特斯;同年底,入股商用车企业沃尔沃集团,成为第二大股东;2018年,买入戴姆勒9.69%股份,成为第一大股东。

  这期间,吉利的发展也进入快车道,2017年吉利汽车问鼎国内本土汽车品牌销冠,直到2022年被比亚迪赶超。2023年,双方差距进一步加大,且比亚迪销量超越了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全球销量的总和。

  未能跟上电动化转型节奏,被视为吉利的一大重大战略失误。事实上,早在2015年,吉利汽车就提出了“蓝色行动计划”,宣称到2020年,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达到90%,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比达到35%。但在2020年收官时,吉利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仅有5.2%。

  这几年,李书福也逐渐淡出日常经营,转向幕后。2021年2月,李书福在集团内部表示,在当前汽车产业转型变革的关键时期,吉利正在制定两个“蓝色行动计划”。李书福急流勇退,把吉利控股集团CEO这一重要职位交给了李东辉,他曾负责操盘吉利控股集团多起收购。同年3月,淦家阅出任吉利汽车集团有限公司CEO,当时他只有40岁。

  新版“蓝色行动计划”分为两部分,一部分是组建全新的纯电动汽车公司,正面参与智能电动汽车市场竞争;另一部分是主攻节能与新能源汽车,包括油电混合动力、插电和增程式插电混合动力汽车、小排量节能汽车,其中混合动力汽车的目标占比达到90%。很快在2021年3月,极氪就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,主攻纯电动车型,它同时也承载着吉利在新能源赛道“品牌向上”的野心。

  但大扩张之后,带来的弊端也日益显现。吉利有着庞大的品牌家族,吉利控股集团下设吉利汽车、沃尔沃、路特斯、吉利科技、远程新能源商用车等多个业务集团,独立结算、自负盈亏。业务集团下又设有1个或者多个子品牌。

  尽管吉利为各个汽车品牌做了区隔,但在独立核算的背景下,各品牌都希望获得更高销量,办法之一就是增加新品类、进入兄弟品牌的市场。这套在增量市场里构建的体系和打法,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,逐渐暴露出组织臃肿和重复投资的短板,“多品牌混战”时期遗留下的品牌定位不清、不同品牌之间利益冲突等问题,逐渐浮上水面。

  作为昔日“汽车狂人”,李书福面临的是行业发展到新阶段的新课题。2024年9月20日,李书福公布《台州宣言》,宣布要从战略扩张转向战略聚焦和战略整合,关停并转部分业务,坚持稳健经营、不盲目扩张。

  一系列调整能否让吉利在竞争中继续领先,仍需时间来验证。

  “汽车工业第一个是高科技,第二个是大规模。这两个东西是缺一不可,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这两个方面。小规模的汽车公司,相对来讲比较容易形成和管理,但是要长期可持续发展,必须是大规模的汽车集团,而且在科技上必须持续地投入和引领发展。”2024年3月,李书福在央视《对话》中表示。

责任编辑:韦子蓉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天火虎新闻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:/33158.html

作者: wczz1314

为您推荐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联系我们

联系我们

13000001211

在线咨询: QQ交谈

邮箱: email@wangzhan.com

关注微信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

关注微博
返回顶部